米利西奇执掌中国女足帅印:机遇与挑战并存,能否重振铿锵玫瑰辉煌?
澳大利亚籍教练米利西奇接任中国女足主教练,面临重塑球队战术体系和培养新人的双重挑战,目标直指2027世界杯和2028奥运会。

外籍教练空降引发战略转型
在中国男足近期接连战胜印尼、巴林重燃世界杯希望的同时,中国女足正经历着深度调整期。足协最终选择澳大利亚籍教练米利西奇接掌教鞭,这一决定既体现了求变决心,也暗含风险。米利西奇曾作为助教参与2015年澳大利亚男足亚洲杯夺冠,2019年独立执掌澳大利亚女足时带队闯入法国世界杯16强。
教练团队面临双重挑战
- 战术体系重塑:
- 坚持欧洲化的小范围传控打法
- 现有球员技术能力匹配度存疑
- 训练中出现前场传球失误率偏高问题
- 新老交替阵痛:
- 弃用王霜、张琳艳等功勋球员引发争议
- 需要培养新一代核心球员
- 长期集训效果受制于高质量比赛匮乏
历史成绩与就业空白期的辩证分析
米利西奇在2019年结束澳洲女足任期后,经历了两年职业空白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期间澳大利亚女足在东京奥运会和2023世界杯表现突出,使得外界对其执教能力的质疑声不断。但足协技术委员会认为,其辅助阿诺德夺得亚洲杯的经历具备战术借鉴价值。
备战周期的战略布局
时间轴 | 关键任务 |
---|---|
2024-2025 | 完成球队新老交替,建立主力框架 |
2026 | 通过亚洲杯检验战术体系 |
2027 | 巴西世界杯成绩考核 |
2028 | 洛杉矶奥运会终极检验 |
"我们必须接受转型期的阵痛,"米利西奇在记者会上表示,"现在的选择是为了2027年世界杯做长远准备。"
专家观点分歧
- 支持派认为外教带来先进技战术理念
- 质疑派指出其缺乏顶级联赛执教经验
- 中立观点建议给予至少两年观察期
在女足运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,中国女足此次换帅既是对过往路线的修正,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。米利西奇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是个合格的战术讲师,更要是位善于激发球员潜能的团队建造者。